返回列表 发帖

谷歌高层回应中国著作权人

“有的作家以为把整本书都放上去了,这是一个误解。”
  
  谷歌联合创始人之一谢尔盖·布林(Sergey Brin)10月在《纽约时报》撰文,再度表示想建设一座“永远的图书馆”。但现实中梦想很少,利益却很多。在美国,谷歌用了5年时间,才与著作权协会等达成三方协议。如今,谷歌图书又“激怒”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(下称“文著协”)和很多中国著作权人。  11月1日及2日,谷歌图书搜索战略合作部亚太区首席埃瑞克·哈特曼(Erik Hartmann)与文著协沟通并接受媒体采访,正式回应中国著作权人和媒体的一些质疑。
  “愤怒”更多源自误解
  自9月27日文著协公布《致广大著作权人通知书》,声明可以协助中国著作权人处理“侵权”事件以来,已有张抗抗、毕淑敏等在内的许多作家提交维权委托。但随着事实逐渐明了,会发现“愤怒”更多源自误解。国内一位资深出版人对CBN记者说,谷歌本身没什么错,“国内一帮人在起哄,文著协有点虚张声势。”
  对于一个想读到张抗抗或者毕淑敏小说的人,或许会遗憾,谷歌图书上只能看到一两行字的图书概述、两三页文本的碎片,部分目录和版权信息。左侧信息栏显示封面和借阅、购买渠道,甚至比卓越亚马逊或当当网的信息更少。目前,谷歌只提供版权过期图书的全文阅读和下载,那些通过合作伙伴计划获得出版商授权的图书,可以部分阅览和付费下载。而对于其他图书,谷歌显示的信息仅限于搜索片段、目录、出版信息,以及哪里可以借到和买到。这些预览和摘要是通过图书馆授权获得的,“并不是版权,对书的版权没有任何影响。”埃瑞克·哈特曼说。
  对于部分著作权人所言,谷歌未经同意就扫描图书让他们无法接受。埃瑞克?哈特曼的解释是:“很难很难,这是不可能做到的,因为一个图书馆有上百万册书,80%以上的书都找不到版权人。”
  谷歌在著作权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扫描了这些图书将其数字化,但未将之全部公开到网上。在美国的和解协议中,谷歌为此向每本书支付60美元。正是这“60美元”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。
  即便在文著协的通知中,也写明“谷歌对每本书至少赔偿60美元。对于今后的使用,谷歌会支付给著作权人销售收入的63%作为使用费”。但随后这一说法被扭曲为谷歌“欲以每部作品60美元的价格购买版权”。60美元,是不是太便宜了?――质疑声顿起。埃瑞克·哈特曼解释说,60美元是给之前扫描的补偿,与今后的使用无关。11月9日,谷歌还将在美国重新提交一份新的和解协议――我们这边可以继续等候音讯,但实在不该太低估美国著作权人的智商。
  “有的作家以为把整本书都放上去了,这是一个误解。60美元的赔偿,并不是说买了版权,这本书的版权没有给任何的第三方,如谷歌。此外,也只是能搜到书的名字和摘要。”埃瑞克·哈特曼认为,对书来说,这样“反而可以更加容易被看到,可以加入产生收益的商务模式,可以分成。如果他们愿意,可以变成收费模式,如收费阅读等。”分成将达63%,这是传统出版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比例。
  众多图书馆支持谷歌
  数字化是否会影响实体图书销售,这一问题向来有争议。但在唱片业的悲剧面前,出版从业者早已藻雪精神,自己先向数字化迈进。如不将数字化视作洪水猛兽,而认可其广阔前景,那么谷歌提供的细化到每一本书、高达六成的分成计划,相对而言是一份清晰和透明的条款。
  但是话说回来,把这件事扯进数字化的大泥潭,只是让事情更复杂。不少国内的数字出版商担心,谷歌抢得先机,会将他们甩在身后。欲发言,先练功,在这件事上,还是将法律的归法律,自己励精图治比较好。
  作为读者,如果能在谷歌上看到更多绝版书,不啻为一个好消息。爱书人都有觅书不得的失落经历,而许多著作权人,恐怕也为自己的书在一版印刷2000册后便迅速消亡而感伤。这大概就是谷歌的庞大计划,能得到许多图书馆支持的原因所在。用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保罗·勒克莱尔的话说:“这是将我们的资料提供给其他人的巨大机会,它可以解决一个古老的问题:如果人们无法找到我们,那我们应该如何找到他们呢?”

返回列表